close

最近開始嘗試艾莎elsagusa的「氨基酸洗面乳」,(咳咳,什麼是氨基酸呢?氨基酸是一種天然保濕因子且呈弱酸性,與人體皮膚PH值相近,是重要的保濕因子也是皮膚角質層中重要的水合成份。)

到現在才用過兩次,但還真的不太習慣。以前洗臉喜歡用阿原搓出一堆天然的草本味道泡泡,然後開始在臉上搓呀揉呀,弄到啵啵響,才覺得有洗乾淨。但是……氨基酸洗面乳的泡泡真的少得可憐,產品說明寫著只要用0.1公分(或兩粒米大小)就可以,但別說0.1公分,我用了0.3公分,還是看不到什麼泡泡,洗完下來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洗乾淨。

但是,當我洗完照鏡子後,我發現我的皮膚沒有脫皮了喔!以前洗任何一款洗面乳,按照我那刷牆似(覺得這樣才乾淨,真是錯誤的觀念啊)的洗法,多多少少都會脫皮(還自以為粉乾淨),但這一款雖然還是又搓又揉,但卻沒有脫皮了。

雖然要我從阿原換成艾莎,心中實在很掙扎痛苦,好像背叛了他(阿原:儘管我細心灌溉,你說不愛就不愛……)不會啦,我還是會看情況用的,只是,沒脫皮實在很不錯呀~^_^沒脫皮的皮膚,接下來的保濕步驟就容易多啦。

不過,艾莎的價錢不可愛,一條50ML的洗面乳,就要320元(心痛……),不過按照每次兩粒米的用量,好像也差不多。(內心OS:但,是生米還是熟米啊?這可是差很多ㄋㄟ……)

其實,洗臉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基礎清潔步驟,接觸臉部最頻繁的也是洗顏產品,洗得好,之後的保濕也事半功倍了。來分享張麗卿老師的文章:「你真的知道怎麼保濕?」

保濕這件事,在「正常」情況下,只要適當保濕,對表皮的角化更新最好,對皮膚來說最健康。在「不正常」情況下,就要視情況提高保濕度了。

用簡單的皮膚組織圖來說明:

正常的角質,含水量2035%,所以,保濕只要幫皮膚維持這樣的環境才是最適當。

當你對皮膚做了些拋除的行為時,像是磨砂去角質、果酸去角質、酵素去角質、醫學美容儀器等的去角質時,假如角質層全被拋除掉,那短時間內(當然不是一天而已)就是顆粒層裸露在環境中,皮膚的保濕,就必須為持在5060%的含水比例環境,皮膚才會覺得舒服。當然,拋除的表皮越厚,要是已經到達基底層了,當然就得有很長一段時間,必須讓皮膚維持在70%濕度的覆蓋環境,一直到皮膚長出角質層為止。

反之,健康正常的角質,卻過度保濕,像是強迫浸泡在悶濕的環境,那就跟嬰兒尿布疹一樣,皮膚會悶出問題。什麼問題?有人起疹子、有人發癢、有人長小膿皰,反而讓角質層之下的活的表皮組織,起了不必要的發炎反應。

台灣的氣候,終年濕度偏高,其實跟乾寒國家比較起來,做保濕輕而易舉。但偏偏,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在「瘋」保濕產品,夏天提倡肌膚要喝水、強調外油內乾要注水,冬天強調乾燥低溫要保水鎖水。365天,每天都有不同的理由必須保濕。努力的保濕,皮膚卻越來越不保濕,比從來不擦保養品(或擦不起)的「真素顏」家庭主婦的皮膚更容易乾裂,真是極大的諷刺!

皮膚要保濕以前,先確認你角質的健康狀況,很健康的角質,擦完保濕產品,不能讓秋風吹拂過來,髮絲全黏在臉上,還要用手一絲一絲的撥回去掛在耳後。而是飄逸的將頭輕輕一甩,頭髮就離開臉龐才對。

超乾燥肌膚(如果是皮膚病問題,還請先去看皮膚科醫師),確認一下是不是皮膚觸感也都很粗很糟,是的話,先想辦法幫助把掛在臉上太久的「無路用」角質刷掉再說。(方法就是各種去角質招數)

油性肌膚的人,不要太迷信天生外油內乾,多半乾燥是洗出來的,過度清潔,弄得角質含水力偏低,低於10%當然皮膚水嫩不起來。而保濕到底需要幾瓶?要不要分冬夏?不只一瓶時怎麼搭用?這是使用程序問題。

哪些成分最保濕?是玻尿酸嗎?也許是。不少新發現、新開發的高分子膠質,以生物技術提取改造的,像是γ-GPA。天然海藻得來的藻膠、高分子多醣體,植物提煉的天然膠質,化妝品界可以選用且舉證得出超高保濕效果、超安全、超好吸收等等數據的「保濕皇后」越來越多了。

但,含有這些超強吸水力的成分,像是含有玻尿酸的產品,就確定能高效保濕嗎?當然不!跟配方聰明度有關,跟使用技巧更有關。

平心而論,新保濕成分的嶄露頭角,創造市場新鮮感與話題性的目的,遠遠大於實質保濕價值。換言之,保養品並非找不到有效的保濕成分可以配合使用,而是換換新鮮感吧了!

就分子結構、親膚性、安全性與含水率來說,其實化妝品用的玻尿酸與化妝品用的γ-GPA是差不多的。特別的一點是,超大含水率的能耐,來自他們的巨大分子量,兩者都是一百到三百萬道耳吞之譜。這根小分子保濕劑甘油分子量92比起來,甘油吸水0.6倍,跟分子量100萬的玻尿酸吸水400倍相比,顯然大家都覺得玻尿酸厲害保濕多了。

但分子量100萬的玻尿酸(膠原蛋白30萬、γ-GPA也多是100萬以上的),分子長度大於1000奈米,跟角質層間隙號稱的50奈米,比較起來,像條超大的毯子,怎麼也塞不進去角質間的小抽屜啊!

選擇上,要大小分子保濕劑同時存在,大分子保濕劑才能發揮最佳作用。使用上,若能小分子先擦,大分子後擦,那麼小分子還可以含有一些胺基酸、礦物質、維生素等小分子營養,保濕就不會只是為了搶、抓、鎖「水」,而是照顧到健康表皮細胞中的養分了。

保濕能力夠不夠?怎麼判斷? 保濕不足,皮膚乾癢、粗糙、緊繃、細紋等,都是明顯的表徵。自覺上,保濕不是皮膚油膩膩、黏搭搭的,可以感覺到黏,就保濕保濕過當了。

那什麼是小分子大分子呢?

幾近透明的化妝水(無可感知的稠度類型者),可視為成分中以小分子為主、大分子極少的保養液。所以,如果保養品項裡,有這樣質地的化妝水,它的用順位排第一。

菁華液,一般會帶點稠度或有極濃稠。如果平時擦完精華,在上粉底等彩妝時,會明顯掉屑的,那這種菁華液,就屬於高分子膠質加的比較多的(當然包含玻尿酸也是囉)。你可以有兩種選擇:()下次盡量選擇不易出屑的菁華液來用。()讓這瓶菁華液的保養順序往後退讓。換言之,它不適合接在化妝水之後使用。

眼霜、眼露或眼膠。 眼霜或許比較油,但油分子不等於是大分子。(油分子很大?是無聊無根據的論點)。高滋潤高油度的眼霜,要擺在凍膠之前使用。眼露或眼膠或其他眼凝膠凝霜等 名稱,判斷方式是外觀不絕對雪白,帶點濁、帶點透、半透、全透,重點是帶稠度。這一類眼部保養品,先擦一些在乾淨的皮膚上,等乾燥時搓搓看會不會有屑屑, 有屑屑表示膠質多。跟菁華液的膠質量比比看,屑少的先擦。

晚霜,所有的人都認為晚霜應該是最後擦了的吧!當然不絕對是。晚霜之後,最適合用的是保濕凍膠(果凍狀質地)。理由很簡單,晚霜又不等於匯集大分子的保養品。所以,晚霜可以在眼霜或眼膠之前,晚霜可以在凍膠之前。

最後,我們思考一個選項的問題。究竟要用幾瓶才對?如果產品可以簡化成:1.小分子集中配方的化妝水、2.油分子集中的菁華液(或像是時空膠囊的單次使用包裝)以及3.保濕精華(或保濕凍膠)。那麼保濕,就是1.2.3.的順序囉。而如果你選擇的順序是1.3.23.2.1.又怎樣?

我會清楚的告訴你,保濕效果當天看來幾乎相同,但使用一兩星期之後,膚質狀況會大大不同。因為1.2.3.有把小分子送進皮膚去。而3.2.1.皮膚吃進去的營養少之又少,所以只有短時間的保濕效果,沒有膚質改善效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p5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